鋼鐵深陷過剩泥沼 市場手段需去產能
鋼鐵、煤炭以及多數化工子行業出現持續產能過剩,這成為中國經濟轉型亟待破解的難題。數據顯示,六家氯堿上市公司中,南寧化工、新疆天業2012年分別虧損2.8億元、0.7億元;氯堿化工最新發布的一季報顯示,今年一季度利潤同比下降97.65%。鋼鐵業更是陷入了“越虧損越增產”的怪圈,全行業已經連續5個季度虧損,但產量數據卻持續創出新高。按照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的說法,鋼廠盈利5月比4月差,預計6月比5月差。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各個行業都在尋找化解產能過剩的出路,而依靠市場化的手段推進去產能或更持久有效,同時政府監管部門應當轉變發展思路,加緊修訂完善相關政策,避免重復建設現象的發生。
鋼鐵
依托市場需求研發新產品
“這個行業顯然是供大于求了,鋼廠盈利5月比4月差,預計6月比5月差。產量持續增加的高峰已經過去,預計國內鋼產量只比去年漲1-2%。”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日前在上海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據中鋼協統計,1-4月我國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26.95億元,同比增長2.7倍,銷售利潤率0.23%。其中,4月份實現利潤1.53億元,銷售利潤率0.05%。這還是礦山、金融等非鋼業務的貢獻沖銷了整體的虧損,實際上4月鋼鐵主業已明顯虧損。而考慮到6、7月無論是建筑用材還是工業用材都將轉入淡季,市場供需情況堪憂,后期鋼廠盈利情況或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
從2000年到2013年,這十幾年時間,全世界的鋼產量由8億噸的水平增長到15億噸,凈增長7億噸,中國鋼產量從1.28億噸增加到7.16億噸,中國鋼產量占全球將近50%。
“鋼鐵業陷入了產能過剩的惡性循環,受兩頭擠壓。有點利潤的時候,瘋狂生產,這帶動了礦價的上漲,擠壓了利潤,同時造成鋼鐵庫存增加,價格又開始下跌。目前看不到鋼鐵業何時能形成良性循環。”我的鋼鐵網一份研究報告稱。
在剛過去的一周5月27日-5月31日,國內鋼價再次恐慌性下跌,上海區域鋼價單周下跌170元/噸,北京區域鋼價單周下跌70元/噸。目前國內螺紋鋼、熱卷、中厚板等主流鋼材品種的價格均已經跌破去年9月低點,直逼4年來新低。同時,由于市場價格與出廠價格倒掛嚴重,部分鋼廠倒掛已接近400元/噸。
中鋼協副會長王曉齊在5月29日由上海期貨交易所主辦的“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上表示,中國鋼鐵工業從中長期走勢來看,已經進入一個峰值平臺區。他表示,以往鋼材需求預測,主要是看鋼的增長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但是現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加快,鋼材消費強度要進一步下降。7億噸鋼消費量將是一個平臺,15-20年基本上是這么一個軸上下波動,低的時候可能是6億噸,高的時7.5-7.6億噸。
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粗鋼產能達到9.95億噸,與2011年相比產能增加了1.45億噸,產能利用率為72%,同比上一年下降了8.46個百分點。2012年中國的粗鋼產量是7.16億噸,而國內今年粗鋼產量日均持續在200萬噸以上,保守估計將達到7.5億噸以上。
中國鋼鐵工業何時能走出困境,達到一種健康的供需平衡?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中國經濟開始進入轉型期,發達國家的鋼鐵行業的走勢情況給中國鋼鐵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日本鋼產量1973年到了高峰1.2億噸,然后在1億噸上下振蕩,40多年維持在這樣的水平。在經歷峰值平臺區時,必須經歷一個長期痛苦的充分甚至惡性競爭,部分企業被市場淘汰,企業跟著市場轉型升級的需求研發產品。但中國由于存在地方利益,這種洗牌的時期可能更長,至少在3-5年內無法看到結果。
煤炭
延伸產業鏈條擴大利潤空間
鋼鐵的苦日子已經持續了數年,而被稱為“黑金”的煤炭業,經歷了“黃金十年”后,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一夜之間從夏天過渡到了沒有白晝的冬夜。
煤炭價格與國內外經濟增長周期之間的關聯最為直接和敏感。國內發電量的增長,主要是火電發電量的增速決定了煤炭價格,同時,中國水電供應的增加以及清潔能源一定程度上擠壓了煤炭市場的需求,這在經濟轉型期體現的更為顯著。在進出口方面,2012年受全球經濟疲軟影響,國外煤炭需求嚴重不足,煤價一路下跌,在煤炭全球資源配置的格局下,低價煤炭自2012年開始便大幅涌進中國,2012年煤炭凈進口2.8億噸。2013年一季度累計進口8000萬噸,同比增長30.1%。按照這樣的進口增速,行業內預計全年凈進口將超過3億噸。
除此之外,煤炭產能釋放速度遠遠大于下游需求。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十一五”以來,煤炭行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萬億元,總體可形成近30億噸產能。加之山西、內蒙古資源整合與技術改造礦井陸續進入投產期,市場過剩壓力明顯。
煤炭作為原料工業,僅從價格數據就能直觀看到日子過得好壞。5月29日發布的環渤海地區港口發熱量5500大卡市場動力煤綜合平均價格報收610元/噸,環比下降0.16%,弱勢下行格局未改,總體比去年同期下降20%多。
多年以來,煤炭企業與發電企業每年底將進行煤炭談判,“市場煤和計劃電”使得發電企業幾乎每年要被動接受年年創出新高的煤炭價格,而電價卻受到國家發改委的價格管制。但現在市場供求發生了逆轉,在煤炭業火速進入寒冬大勢中,過去多年受煤炭企業“剝削”的發電企業、鋼鐵企業展開“痛打落水狗”架勢,使得煤炭價格的下行雪上加霜。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日進斗金的煤炭企業盈利快速下降。國內39家煤炭上市公司2012年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均創5年最低,其中33家上市公司利潤總額增長率為負值。2013年一季度,煤企利潤繼續下滑,其中中煤能源凈利16.55億元,同比降37.8%;大同煤業凈虧損2.99億元。
在這種窘境中,煤炭行業如何救贖?4月底,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提出,促進煤炭資源由燃料向原料的轉變,推進煤炭生產消費方式革命。業內解讀為,延長煤炭產業鏈,發展以煤制油為主的現代煤化工。資源地區煤炭直接液化、煤制氣等項目核準的閘門可能松開。同時,作為山西省長的李小鵬提出,“增量、穩價、提效”的策略,要求企業加強同煤種、同區域、同流向的合作,防止互相壓價、內部競爭。具體這種戰略戰術是否能解煤炭之困,看起來還需要幾年的時間來慢慢驗證。
化工
利用市場機制避免重復建設
產能過剩像一把“利劍”指向傳統產業,也是化工行業長期以來揮之不去的夢魘。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化工行業六七成子行業均存在過剩問題,諸如氯堿行業、乙二醇行業,過剩令行業不堪重負。
近年發展迅速的氯堿行業,其產能及產量均列世界第一,產品主要用于制造有機化學品、造紙、肥皂、玻璃、化纖、塑料等領域。業內人士稱,氯堿行業正在重復著中國大多數競爭性行業所經歷過的“粗放型產能擴張-產能結構性過剩-行業普遍虧損-企業轉型或淘汰整合”的道路。
PVC聚氯乙烯是氯堿產品之一,它主要用于房地產領域,近年來房地產調控致需求大幅下滑。有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PVC表觀需求量為1393.34萬噸,同比增長率僅為0.77%,遠低于2003-2011年10.43%的年均復合增長率。
連鎖反應一直在發生。中債資信高級分析師遲家欣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2012年上半年,受PVC開工率大幅下降的影響,氯堿聯產導致部分燒堿氯堿重要產品之一產能不能完全釋放,產品供應相對偏緊,促使燒堿價格呈現明顯上漲趨勢;2012年下半年,下游需求增速放緩,燒堿出口數量亦出現明顯回落,加之新增產能投放帶來的供給增加導致燒堿價格快速下滑。
據中國氯堿工業協會對73家重點氯堿企業月度統計分析顯示,2012年1至9月氯堿行業虧損企業達36家,虧損面達到近50%。2012年三季度末開始,燒堿價格開始出現明顯的下滑,目前PVC和燒堿價格均處于歷史低點,仍未呈現出明確的止跌回升態勢。2013年1-3月,氯堿行業處于傳統需求淡季,行業虧損狀況進一步加劇。
遲家欣稱,根據企業在建項目和新擴建裝置計劃,預計2015年末,中國PVC和燒堿產能將分別超過3200萬噸/年和4500萬噸/年,而根據《氯堿行業“十二五”規劃》和《石化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測算,2015年中國PVC產能利用率將低于50%,燒堿產能利用率將低于65%,產能過剩問題較當前情況更為嚴峻。
專家指出,氯堿等化工行業項目重復建設現象嚴重,一是因地方政府過分注重GDP的量而非質,二是行業準入門檻有待進一步提高,要解決產能過剩痼疾,政府應該轉變發展思路,加緊對相關政策規定進行修訂,也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如此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上一篇:國內鋼材現貨拉漲氣氛強烈 2013/6/21
- 下一篇:解決鋼鐵產能過剩需要產業置換 201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