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產能“低端過剩高端不足”為哪般
綜合報道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第一大鋼鐵產能國,全國鋼鐵產能直逼10億噸大關,在市場需求不旺的情況下,去年鋼鐵業的產能利用率只有74%,行業處境艱難。盡管如此,我國每年仍需從國外進口1000萬噸以上的鋼材,主要用來滿足高端市場需求。
【鋼業現狀】
低端過剩高端不足
具體來看,2012年我國進口鋼材1366萬噸,板帶材仍是進口量最大的品種,占比超過85%。在進口板帶材中,附加值較高的鍍層板、冷軋薄板帶、中厚寬帶鋼和電工鋼板的進口量排在前四位。這些進口鋼材品種主要用于大型及超大型變壓器、高檔汽車、高檔家電、風電、核電等領域。
例如,我國鋼鐵、船舶和水泥產能已居世界首位,在滿足建設需要的同時,已存在過剩趨勢。從結構看,低端、粗加工領域產能過剩,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領域產能不足。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急需的特種鋼材很多還嚴重依賴進口。
而在傳統行業中,重化工業具有較強的產業拉動能力,是近年來投資的主體。2008年出臺的“4萬億元”投資大部分投往重化工業,在緩解經濟下行的同時,進一步加劇了重化工業領域的產能過剩。另外,新興行業也存在產能過剩。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政策利好的刺激下,風電設備、多晶硅以及光伏等新興產業出現重復建設現象,產能過剩傾向加劇。
一方面處于落后及一般水平的產能過多,競爭處于無序狀態,價格上不去;另一方面,不能充分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部分傳統產業升級的用鋼需要,高端市場拿不下,利潤賺不著。當前,在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矛盾尚需逐步化解的情況下,企業光靠成本挖潛僅能維持運行而已,要實現良性發展必須轉向創新驅動。加快產品升級,實現進口替代,理應成為行業企業的一個努力方向。
【根本原因】
體制改革尚未到位
當前我國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有市場經濟的一般或共性特征,也有其特殊性。主要是重化工業加速發展引發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快速擴張;體制改革尚未到位,對各類投資主體和政府部門強烈的投資意愿缺乏有效的約束;市場機制不完善,制約了落后產能的有效退出等。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經濟體制轉型與增長方式轉變的階段性特征,同時也暴露出我國工業存在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和矛盾。如果不能有效得到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將給我國工業的中長期發展埋下嚴重隱患。
一、是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首先是一直以來以加工制成品出口為主,過度依賴出口的經濟結構,受國際市場需求變動影響較大,一旦遭遇國際金融危機,外需急劇萎縮,直接導致企業開工不足甚至停產。其次是重化工業占主體的產業結構也延長了產能過剩的存續時間。重化工行業的特點是產能的增加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產品供給的彈性相對較低,產能調整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
二、是地方政府主導經濟增長的模式和受政績考核影響帶來的強烈投資偏好。在這種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政府行為微觀化、企業化、趨利化的傾向。由于過度追求GDP,包括土地在內的要素資源成本被人為壓低,環境成本難以內在化,加劇了投資需求。
三、是投資管理體制改革不到位。據水泥行業協會的數據,2009年、2010年、2011年,每年水泥產業都以2億噸的新增產能投放市場,產能集中釋放對市場影響巨大。不難發現,中央政府的投資規制政策只有在得到嚴格執行的情況下,對投資的宏觀調控才是有效的,而在目前的體制下,中央政府的投資調控政策的有效性很難得到保障。
四、是市場自動出清機制不健全。我國市場經濟成熟度還不夠高。一方面,由于資源價格改革遲遲沒有到位,地方政府招商引資過程中對工業用地存在隱性補貼,使得能源資源、土地、環境等成本不能完全內部化到企業的生產成本中;另一方面,由于退出機制不健全,企業進入市場后,即便能認識到市場真實的需求情況或者遭遇市場情勢變更,但為了彌補沉沒成本,也不愿意首先退出市場,反而可能加大投資力度以扭轉發展困境。
【治理思路】
產能過剩的對策
要從根本上化解產能過剩,關鍵是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加快形成內生增長、創新驅動,質量型、效益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同時建立系統性的長效機制。
對產能過剩行業及時加以調控和引導。在現有體制機制環境下,短期內抑制過剩產能的蔓延,可采用必要的行政調控手段,進行總量調控、嚴格禁止新增過剩產能,抑制重復投資。對于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的傳統行業,以新建先進產能項目等(減)量置換的方式加快調整。
改革投資管理體制,完善政績考核機制。著眼于研究解決和消除導致粗放型發展的體制因素,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投資體制改革,處理好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的關系,將政府職能由直接干預和參與經濟發展向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為主轉變。
抑制地方政府投資沖動的突破口。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建立和完善能真實反映市場供求狀況、資源稀缺程度和生態補償的價格形成機制。
【鋼企小評】:
就市場經濟而言,受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影響,一定的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征。適度的過剩產能有積極影響,也是市場經濟競爭的需要。在供給能力大于市場需求的情況下,市場競爭加劇,企業才會有調整結構的意愿和壓力,市場也才有條件淘汰一部分生產能力相對落后的企業。從這個意義上說,適度的過剩產能有利于強化市場競爭、提高效率和促進資源重新配置,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
【知識小鏈接】
當前我國產能過剩的基本情況
“產能過剩”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頻頻出現。目前為止,我國已出現兩輪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
第一次是1996年~1999年,出現產品積壓,工業企業開工嚴重不足。據統計,1996年末全國28種主要工業品生產能力有4成處于閑置狀態。據國家統計局1998年對9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生產能力的普查,多數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最低的僅有10%。
第二次是2005年至今,新一輪產能過剩問題凸現。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統計,2005年底有11個行業產能過剩,其中鋼鐵、電解鋁、汽車等行業問題突出,水泥、電力、煤炭等行業也潛藏著產能過剩問題。2009年,《國務院同意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中指出了產能過剩的六大行業,被確定為調控和引導的重點。
目前我國部分行業出現的產能過剩是在第二輪產能過剩沒有徹底消除的情況下,又同時面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市場需求急劇萎縮,致使產能過剩問題再次凸現出來。2012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其發布的報告中評估了中國產能過剩程度,指出中國產能利用率進一步下降到僅有60%。而依據美聯儲的數據,美國當前的全工業利用率為78.9%,而在金融危機高峰期這個比率為66.8%。這意味著中國目前的產能利用率尚不及美國2008年~2009年金融危機高峰期的水平。
鋼鐵:目前,我國煉鋼能力超過9億噸,產能利用率僅有72%。
水泥:目前,我國水泥產能接近30億噸,已經超過2015年25億噸的需求預期目標。
煤化工:目前,我國在建的和擬建的煤化工項目多達104個。煤制油項目產能累計已經接近5000萬噸,天然氣項目產能累計超過1500億立方米,甲醇制烯烴產能累計超過2800萬噸。此外,如果在建的乙二醇、二甲醚等項目一旦投產,產能將在原來的數字上成倍飆升。
風電設備:目前,國內風電整機行業產能估計在30GW~35GW之間。根據國家能源局已核準項目預計,2012年新增裝機約16.62GW,國內風電設備產能利用率在50%以下。
此外,近年來氮肥、電石、氯堿、甲醇、塑料等一度熱銷的化工產品也因為產大于需而出現銷售困難,銅、鋁、鉛、鋅冶煉等有色金屬行業生產形勢低迷,產能過剩問題凸顯。(中國冶金報)
- 上一篇:鋼鐵行業:焦煤反彈逾1% 螺紋連續第六日上揚 2013/7/4
- 下一篇:新疆新興鋼鐵節能減排打造“綠色鋼企” 20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