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鋼】稀土整合12家稀土上游企業 擬3月初復工
分析人士稱,公司已經面臨原料成本等壓力,此時再接手12家稀土上游企業,只能使其產能過剩問題更嚴重
2月23日,我國稀土產品價格與1個月之前價格持平。幾經起伏的稀土價格在年后終于企穩,與此同時,2012年宣告停產的包鋼稀土也終于醞釀復產。
之前,包鋼稀土董秘張日輝稱,公司有望在2月下旬恢復生產。近日,公司證券處工作人員公開表示,自去年10月底公告停產以來,停產長達4個月的包鋼稀土擬在3月初實現整體復工。“之所以沒有在2月底復工,主要考慮按照月度好安排生產任務。”
整合12家稀土上游企業
對于稀土企業的停產,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目前的稀土停產現狀應該是暫時的。“基本上是供需失衡的問題,稀土有其特殊性,前期一直以配額形式為主,當時需求旺盛,此時需求下降在市場預期之外,停產只是短期現象。”
市場因素其實只是外因,我國稀土市場更為讓人揪心的則是整合。對此,林柏強表示,稀土本身是稀缺資源,應該從戰略高度看待稀土整合這個問題,從資源利用、回采率等方面看整合成規模化企業利大于弊,國際上大部分資源公司都朝著規模化的方向發展,這是大趨勢。
去年年底,包鋼稀土與內蒙古12家稀土上游企業及股東簽署了《稀土上游企業整合重組框架協議》,標志著包鋼稀土邁出了北方稀土整合的一大步,但在包鋼稀土總經理張忠看來,這并不是勝利。
日前,張忠對外表示,重組帶來的產能疊加并不是包鋼稀土的初衷,即使不重組,包鋼稀土也擁有足夠產能支撐市場需求。“眼下需求驟降引發稀土價格大跌,已經選擇停產的包鋼稀土對產能擴張實難動心,被收編的12家企業看上去更像是堆不輕的包袱。”
公司面臨多重考驗
對于包鋼稀土整合12家企業背上包袱,有不愿具名分析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其實可以從2012年包鋼稀土的業績預報看出端倪,業績已經不佳,此時再擴大產能,恐怕壓力更大。”
誠然,由于2012年稀土行業整體形勢不佳,包鋼稀土繼2011年停產后,再次停產,公司2012年的利潤預計也將遭到“腰斬”。公司2012年度業績預減公告顯示,預計公司2012年度實現凈利潤同比下降50%-60%,原因是公司原輔材料采購成本有所上升,各類稀土產品價格同比大幅下降,市場成交量同比減少,使得公司全年業績下降。
2010年-2011年,受益于稀土價格一路高歌猛進,包鋼稀土一度凈利潤增長61倍,股價最高上漲24倍,成為漫漫熊市中的一道靚麗風景,一時風光無限。時過境遷,公司如今不得不面臨原料成本加大、下游需求低迷、海外稀土供給大幅增加等困境。“此時再接手12家稀土上游企業,對于提振需求沒有幫助,只能使得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加嚴重。”上述分析師如是表示。
而包鋼稀土所需要面對的不僅是需求不振的問題,另據數據顯示,受累于市場需求低迷,2012年稀土價格呈現單邊下跌行情。以上海市場價格為參考,2012年年底氧化鑭、氧化鈰、氧化釹、氧化譜的價格分別較年初下跌60%、62%、45%和36%。2012年底金屬鑭、金屬譜、金屬釹、金屬鈰的價格分別較年初下跌43%、56%、59%和37%。雖然,進入2013年,稀土價格止跌,但群益證券有分析師認為,稀土價格分享政策紅利暴漲的時代已經完結。
該分析師認為,未來的稀土價格將逐步回歸行業基本面。從行業基本面來看,由于需求低迷,稀土價格目前仍在下跌。盡管稀土價格較高位已經回落不少,但較2011年初仍有約30-70%的空間。該分析師預計2013年下游需求仍低迷,2013年稀土均價同比可能繼續下降。
更為嚴峻的是,隨著海外稀土供給的增加,海外稀土中長期將威脅中國稀土定價權,成為影響包鋼稀土盈利的最大下行風險。
(來源:證券日報)
- 上一篇:【攀成鋼】變革創新求突破 2013/2/25
- 下一篇:中國鋼鐵業:導致產能過剩的主客觀因素 201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