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鋼市預測:全球經濟形勢風云突變 鋼價后期有望改觀
近期國際經濟形勢風云突變,一方面是美國經濟數據持續向好,QE政策面臨退出,另一方面是日本日元升值趨勢突然逆轉,“安倍經濟學”的效果受到激辯,全球新一輪的資本流動即將開始,新興經濟體面臨資本外流的危機,除美國外,各國股市持續重挫,在貨幣戰的氤氳下,過去一個月間,全球貨幣政策放松的范圍之廣甚至令人感到吃驚。事實上,5月初僅僅5個工作日之中,就有五家主要央行(歐洲央行、印度、澳大利亞、波蘭和韓國央行)宣布降息。在這樣的環境下,鋼價受經濟形勢和下游需求影響,突然暴跌,目前在去年低點勉強維持,究竟下一步鋼價如何運行,這需要仔細研究目前經濟形勢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到目前為止,國外最大的貨幣政策轉變來自日本央行。日本央行新行長黑田東彥4月初宣布的新政策可以總結為“2的5次方”:日本國債和ETF購買量加倍,從而令基礎貨幣加倍,將購買債券的期限加倍,目標是兩年內令通脹率達到2%。日本央行行動之大膽、以及行動決定在其政策委員會獲得全票通過都令市場大感意外。
另一項政策轉變則和緩得多: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5月初會議的公報比以往增加了一句話,稱委員會“準備加快或減緩購買資產的速度,以維持適當的政策寬松度”。相比此前美聯儲一邊倒的關于何時收緊量化寬松的討論,公報的這項變化表明,美聯儲已轉向更平衡的政策傾向,原因或許在于當前的經濟疲軟,以及近期通脹率已明顯低于美聯儲的2%目標值,令其感到不安。
歐元區方面,歐洲央行先是在3、4月份首次發出放松政策的口頭信號,隨后在5月初下調再融資利率,并用寬松色彩更強的措辭表達了未來幾個月進一步放松政策、包括實行負存款利率的可能性。
就其他發達經濟體而言,澳大利亞央行出人意料地在5月初降息25個基點;英格蘭銀行和英國財政部在4月底聯合宣布,延長“貸款融資”計劃;瑞典和挪威央行均下調了各自發布的政策利率;加拿大和新西蘭央行則降低了進一步收緊政策的調門。
一些新興市場央行近幾個月也加入了第三輪貨幣大放松的行列。有些行動是去年后期啟動的放松舉措的持續,但還有一些央行是在經濟增長見底之后又下調了利率。5月份,印度和韓國央行先后降息25個基點;墨西哥則在3月份一次性降息50個基點;土耳其和波蘭也已降息50個基點;匈牙利在我們2月份發布第三輪大放松的預測后已累計降息75個基點。
全球央行中唯一的例外是,巴西央行在4月份加息25個基點。但此舉可稱為“放松式加息”,因為市場預期原本是加息50個基點,而且巴西央行也未宣布啟動一輪加息周期。
推動許多央行改變政策的第一項重大因素很可能是日本央行貨幣政策的機制轉變。日本央行的機制轉變和相關的日元暴跌看來對其他央行的風險評估產生了巨大影響。如果一家央行采取行動輸出通縮,那么其他央行自然會以放松自身貨幣政策來應對。
解釋全球政策轉變的第二項因素是,近幾個月全球通脹率的迅速下降令許多央行感到意外。通脹率下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初級產品價格下跌,因而央行無需對此過于擔憂。然而,歐元區和美國都面臨著貨幣升值的威脅和經濟低迷的加劇,加上通脹率低于目標值,這些因素很可能推動了近期的政策轉變。
第三,過去一兩全球政策轉變個月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經濟疲軟的動向越發明顯,這促使許多央行重估經濟增長風險。近年來,央行及其他預測機構的經濟增長預測值都不如人意,這很可能減弱了決策者對經濟預測的信心,令他們更注重對實際數據做出反應。
總體上看,就第三輪貨幣大放松而言,全球因素對央行政策的影響比前兩輪更重要——日本的政策變化影響到資本流動,進而影響到匯率,初級產品價格下跌導致全球通脹率同步下滑,全球經濟疲軟首先表現在大多數國家的貿易數據上。
然而美國失業率等數據的改善,使得全球資本回流美國的預期越發強烈,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由于資本突然撤出導致的,所以近期東南亞股市持續大跌。
國內政策導向面臨微調
近日,5月宏觀經濟數據陸續公布。如果這種態勢延續,今年上半年的中國經濟不可能回暖,很可能在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7.7%的背景下,進一步放緩至7.5%左右。目前有幾個問題需要格外注意:一是凈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實質貢獻可能顯著減小。中國需要真正的出口,需要有創新、有產業升級的出口。二是5月外匯占款增量明顯減少暗示熱錢涌入放緩。中國未來幾年面臨的真正威脅不是資本的流入,而是大規模的資本外流,巨大的資本外流可能導致類似東南亞金融危機等風險,對此市場應提高警惕,未雨綢繆。三是PPI降幅擴大說明產能過剩問題仍舊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問題。
中國經濟顯示出的疲軟態勢,將使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面臨考驗:是繼續維持偏緊的宏觀經濟政策,還是適當放松?從決策層來看,當前經濟形勢還處于穩定增長的局面,經濟結構的自我調整還將緩慢進行。6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河北主持召開環渤海省份經濟工作座談會時表示,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形勢總體平穩,經濟增速仍處于較高合理區間,但經濟運行中錯綜復雜的因素也在增加。他強調,做好當前經濟工作,關鍵要在穩定宏觀經濟政策中有所作為,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激發市場活力。
事實上,從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直到今年“兩會”之后,中國在宏觀政策上始終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基調,這種政策搭配基本上是為了適度對沖“4萬億”刺激政策的后遺癥,將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和結構調整置于最主要的政策目標。在4月2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決策層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很不樂觀,判斷經濟有“兩個動力不足”——“世界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國內經濟增長動力仍需增強”。但即使如此,中央也沒有改變宏觀政策的基調,提出了“宏觀政策要穩住,微觀政策要放活,社會政策要托底”。
為什么在經濟增速明顯放緩的情況下,中央仍然堅持宏觀經濟政策“偏緊的穩定”呢?羅百輝認為,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走到頭了,經濟不轉型沒有出路,只要能維持經濟增長在某個底線上,中國愿意接受暫時的經濟減速,而優先推動結構調整和方式轉型。而這一“底線”增速是7.5%左右。對今年而說,三季度一旦經濟增速臨近7.2%,全年就有可能完不成預設目標,從目前對5月中國經濟形勢的估計來看,中國經濟增長正在向著“底線”逼近。所以政策窗口將在三季度逐步打開,肯定會有一些適當的“預調微調”。
在經過上半年的鋼價自由落體之后,目前的鋼價基本合理,大部分鋼廠處于盈虧平衡線附近,鋼廠的虧損面已經擴大到40%左右,鋼廠的減產壓庫動力加強,部分實力不濟的中小鋼廠已經開始停產減產,一旦虧損面擴大到60%以上,鋼廠的集中停產將改變目前的多空對比,雖然原料價格目前已經大跌,但是一旦鋼價止跌企穩,原料反彈的力度肯定要大于鋼價,今年年初的鐵礦石暴漲已經證明這一趨勢,所以單純考慮成本支撐是不合理的.
目前的鋼價已經接近去年低點,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基本面上都有反彈的傾向,無非是等待一個合理的時機,今年和往年又不同,隨著鋼價的下行,庫存反而沒有增加,金模鋼鐵網首席分析師羅百輝表示,由于鋼鐵行業受銀行嚴管,去杠桿化已經接近1年多,鋼鐵貿易的水平基本被擠干,社會庫存主要積聚在鋼廠手中,鋼價一旦出現上漲趨勢,鋼廠調控庫存資源的能力比以往強,鋼價反彈的動力也會加倍.三季度將是一個關鍵的時點,如在考慮防范資本流出情況下,國內貨幣政策適當放松,其實目前是不缺項目只缺錢,一旦貨幣政策放松,下游行業鋼材需求必然啟動,隨后也會拉動鋼價,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三季度的形勢肯定會比二季度好。(博思數據)
- 上一篇:中國螺紋鋼出口價價格已探底 2013/7/1
- 下一篇:板材去庫存化較快 沙鋼上調熱軋維穩建材價格 20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