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業一年調整將何去何從
冷軋鋼,冷軋鋼板,冷軋板,中寬帶,冷軋中寬帶,中寬帶,冷軋板生產,冷軋板行情,冷軋鋼生產,冷軋鋼行情,冷板,東莞冷軋鋼,惠州冷軋鋼,深圳冷軋鋼,東莞冷軋鋼板,惠州冷軋鋼板,深圳冷軋鋼板,東莞冷軋板,惠州冷軋板,深圳冷軋板,東莞中寬帶,惠州中寬帶,深圳中寬帶,東莞冷軋中寬帶,惠州冷軋中寬帶,深圳冷軋中寬帶,東莞冷板,惠州冷板,深圳冷板。進入2013年,煤炭行業經歷歷時一年多的調整后,會何去何從?媒體上看到的評論多是是就價格論價格,就趨勢論趨勢,很少有人從全球化的視野、經濟增長的邏輯和行業政策的調整一體化的方向去看待煤炭行業的發展。事實上,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國內煤炭行業的發展需要更加密切關注全球能源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國內經濟發展的走向。
一、全球經濟運行環境和節能減排趨勢對煤炭行業的影響
受全球經濟低迷的影響,2011年除中國外整個國際煤炭市場需求低迷,經合組織國家煤炭需求同比下降1.1%。新能源技術的突破和廣泛利用將對傳統煤炭產業造成沖擊,尤以頁巖氣對美國煤炭行業的沖擊為最。
1、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將經歷一個緩慢的復蘇進程,對一次能源乃至煤炭的需求將長期徘徊于低谷;
2、新興經濟體諸如印度、南非等受發達國家“無限量版”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影響,正在陷入經濟滯漲的泥沼,煤炭需求增速放緩;
3、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頁巖氣開發技術的突破),有效降低新能源開發的成本,導致可替代能源的大量使用,對煤炭行業形成較大的沖擊;
4、《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關于節能減排的承諾將長期抑制煤炭行業的擴張。
二、國內宏觀經濟運行對煤炭行業的影響
當全球經濟陷入衰退時,全球煤炭市場都在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最新動向,寄望于中國經濟的發展能使煤炭行業擺脫目前的困局。這一點從2011年全球煤炭消費增長的變化情況可以看出,2011年中國煤炭消費量占全球煤炭消費的49.4%,消費增量占全球消費增量的84.4%。
1、國內經濟是政府主導下的多元化(主體)市場經濟模式,政府通過制定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目標實現經濟的擴張-收縮目標(年初《政府工作報告》公布),因此,在既有的增長模式和財富分配方式下,政府有能力創造和增加市場需求(比如基礎設施建設),以彌補居民消費不足導致的潛在產能過剩,影響鋼鐵、電力、化工等高耗能產業的需求,進而影響煤炭行業的需求(事實上政府決定了煤炭行業的發展方向);
2、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及未來的城鎮化目標決定了第二產業依然在未來經濟總量中占據主要地位,煤炭需求依然處于增長階段,但增幅受技術進步、節能減排政策影響會降低;
3、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必然導致政府在社會資源的配置過程中過度地傾向于國有企業,因此,企業作為微觀經營主體,過度依賴政府資源(融資、審批、運力、壟斷等),失去創新的環境,更注重發展壯大而忽視核心競爭力,即大而不強(西方企業是先強而后大),以至于煤炭企業在面對大的經濟周期波動時,整體缺乏應對能力,進而對全行業形成沖擊。
隨著國內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加深,這種國家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必然向市場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過渡,行業內所有的企業將置于完全市場經濟的競爭當中,這對于依賴政府資源優勢的企業來講,會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
三、國內煤炭行業的整體供需關系
從全球范圍看,煤炭儲采比為112年,煤炭資源并非稀缺資源;從國內看,按照“十二五”末41億噸計算,煤炭儲采比超過300年。當煤炭行業可以獲得超額利潤時,必然引導全球資本向煤炭資源富集地區轉移,這種資本的逐利性加劇產能的釋放,對煤炭行業的供求關系形成沖擊。今年國內煤炭市場明顯體現這一特征,當國外煤炭大量涌進中國市場時,由于國內煤炭需求疲軟,煤炭價格快速下降,行業利潤加速回歸。
1、供應
從煤炭供應能力來看,“十一五”末國內煤炭生產能力達37億噸,“十二五”期間已經取得核準和尚未核準已實質開工的在建煤礦將持續投入,2011年國內煤炭采選業投資4897億元,以此推算,到“十二五”末期煤炭采選業累計投資保守估計也將超過1萬億元,屆時煤炭供應能力預估將達到60億噸,遠遠超過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預計的市場需求。根據國資委內部發布的《中央煤炭企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研究》,僅中央企業“十二五”規劃建設項目總規模已經達到10.53億噸。
2、需求
根據我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的承諾,我國“十二五”期間制定的能耗下降目標為16%,按年下降3.427%;如果按照2020年單位GDP能耗下降40%計算,“十三五”期間單位GDP能耗按年率下降2.47%,屆時萬元GDP能耗降至0.60噸標準煤(2010年價格)。考慮到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比例的下降,“十二五”末煤炭需求約為41億噸。當“十三五”末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從2010年的70.9%下降至65%,“十三五”末煤炭消費的增速將降至2.64%,實物煤炭消費量約為48.7億噸;當降至60%時,“十三五”末煤炭消費的增速將降至1.77%左右,折算實物煤炭量為45億噸。
整體上看,國內煤炭供需基本面逐漸發生轉變,再考慮到進口煤的影響,無論當前還是中長期看,煤炭行業的形勢都不容樂觀。
四、國內產業政策導向對煤炭行業的影響
1、新能源的推廣和利用以及節能減排政策將對煤炭行業形成永久性的影響,其中包括煤層氣、頁巖氣、風能、太陽能核能等;
2、取消煤炭進口關稅說明國家希望增加對境外煤炭的進口,減少國內煤炭的消耗,這種政策導向將長期擠壓煤炭行業的擴張空間;
3、制造業的西移將降低東部地區對煤炭的需求,減緩鐵路運輸的瓶頸壓力,加上印尼、澳大利亞煤炭進口的沖擊,國內煤炭價格也會面臨較大的沖擊;
4、鐵路網的進一步完善,將打破煤炭行業長期依賴政府資源(鐵路運力)的盈利模式(超額利潤),行業的利潤空間將合理回歸;
5、煤電價格并軌一方面解除了煤價的上限,同時也取消了合同煤的保障,這說明煤炭行業潛在的產能過剩已經明顯制約了煤價的上行空間;
6、國家對煤化工項目實行審批限制,決定了短期內新型煤化工(煤制燃料、煤制原料)不會成為煤炭需求增長的突破口。
從上述政策我們可以看出,煤炭行業面臨著來自供需逆轉、政策導向等各方面的壓力,短期情況不容樂觀;中長期來看,煤炭行業的完全市場化、城鎮化進程的結束、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節能減排政策多重效應的疊加,會明顯抑制煤炭消費的增速,如果“十二五”末在建礦井全部投運,煤炭的供需關系將完全逆轉,屆時也將成為煤炭行業的轉折點。
現在煤炭價格的企穩源于:一是煤炭資源整合大省現有整合礦井產能沒有釋放;二是國家能源局收緊煤礦項目的核準力度,2012年原定核準煤炭生產能力1.5億噸,實際核準能力3670萬噸,收緊煤炭供應的節奏。
簡言之,煤炭行業是“既有近憂又有遠慮”。(新浪)
- 上一篇:電力行業經濟效益分析及預測 2013/6/9
- 下一篇:環渤海四港煤炭庫存量1818.8萬噸 20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