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1年跌價超7成 政府緊急減稅百億
進入4月,相關鐵礦石價格指數跌破50美元,創下了這一指數發布以來的新低。作為世界最大的鐵礦石需求國,中國在這場暴跌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一個可以佐證的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4月15日公布的全國粗鋼產量:一季度產量為20010萬噸,同比下降1.7%,這是20年來的首次下降。
在鐵礦石價格大跌之際,近期中國政府決定,自5月1日起,適當下調鐵礦石資源稅征收比例,減按規定稅額的40%征收。此前征收比例是80%。
“降稅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礦山減負。”上海鋼聯鐵礦石分析師支海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礦山的盈利已經處于嚴重虧損狀態,后期鐵礦石價格仍難言樂觀,所以本次減負對行業的影響并不大。
受鐵礦石價格暴跌影響,產業鏈上的貿易商、國內礦山、鋼鐵企業以及下游用戶,也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放緩,進入一個長期的轉型陣痛期。而當鐵礦石重新回歸買方市場,中國能否奪下定價權?
全行業陷低迷
4月以來,62%鐵礦石價格指數最低報于47.5元,和2015年年初的70美元相比,跌幅超過30%。而在2014年年初,這一指數為134美元。
在這個鐵礦石走勢圖上,呈現出一條不斷下探的“下坡路”:毫不遲疑、深不見底。作為全球第二的大宗商品,國際鐵礦石價格一年多的跌幅已遠遠超過原油。
首先感到寒意的,是國內眾多的鐵礦石貿易商。
青島世紀瑞豐集團是當地較大的鐵礦石貿易商之一。目前和公司合作的幾家大型鋼廠對鐵礦石的供貨量有所減少、發貨周期延長。
“你們能不能幫我們呼吁下,讓相關部門重視目前貿易商面臨的資金問題?”青島世紀瑞豐集團一位管理人員告訴記者,以前大礦山還允許貿易商賒賬,但是現在根本沒有可能。而且由于鐵礦石貿易不景氣,銀行對民營企業的融資卡得很嚴,獲得貸款、授信非常困難。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需求國,其直接產品就是鋼鐵。過去的十多年里,在中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城鎮化帶動下,鋼鐵產量以高達年均16.3%的速度增長。中國的粗鋼產量也接近全球的“半壁江山”。
正因如此,鋼鐵產量也被視作中國經濟增速的“風向標”。然而現在,這個“風向標”似乎轉向了。在這條產業鏈上游,主要的房地產行業和汽車行業的數據同樣難言樂觀。一季度房地產開工面積同比下降了18.4%、商品房銷售下降9.8%;一季度汽車的產銷量也出現了明顯的放緩。
這些數據均表明,中國增速放緩正在成為一種“新常態”。過去鋼鐵、鐵礦石身處的“黃金時代”已一去不返。
4月15日,中國公布一季度經濟數據之后,高盛、摩根、花旗多家國際投行再度下調鐵礦石價格預測。其中,花旗銀行更是預測2015年三季度鐵礦石價格將探底至36美元/噸。
“后期鐵礦石將在40~60美元之間低位運行。”中國鋼鐵行業協會特約分析師薛和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資源稅改革提上日程
鐵礦石行業面臨的困境,已引起監管層的關注。
近期召開的國務院會議決定,自5月1日起,適當下調鐵礦石資源稅征收比例,減按規定稅額的40%征收。
鐵礦石資源稅從1994年開始實施“從量計征”,遵照“普遍征收,級差調節”的原則,并按資源自身條件和開采條件的差異,為每一個課稅礦區規定適用稅額,征收標準平均為15元/噸。
“中國獨立礦山大多隸屬于鋼廠,所以擁有自有礦山的鋼企和獨立礦山受益。”根據中債資信評估公司的分析,本次下調鐵礦石資源稅,可以使得礦企相應每噸產品減少4~8元的成本。而按照2014年中國鐵礦石原礦產量15.10億噸計算,此次減稅將為企業最多減負120.8億元。
但在支海蕾看來,這種調價的效果可能微乎其微。因為國內礦產的開采成本大約在60~80美元/噸,目前的鐵礦石價格已經遠遠跌破了國內礦山的成本線。而且國內的鐵礦石資源多數屬于“貧礦”,政策進行扶持的意義不大。
長江證券分析報告中也指出,鐵礦石每個時間段的價格都處于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通過資源稅調整降低鐵礦石成本并不是有效之策,反而會加大鐵礦石下跌預期,而且給企業帶來的利潤空間也會被價格暴跌吞噬。
亦有研究人士指出,本次鐵礦石資源稅下調只是一個開始,后續中國鐵礦石領域將有更多的稅費需要進行改革。
在中國,礦山企業需要繳納的稅費除了企業普遍增收的稅費外,還包括資源稅、礦產資源補償費、探采礦使用費以及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地面塌陷費和水資源費等。
根據“我的鋼鐵網”研究員史正磊的測算,以河北唐山的礦山為例,稅費總額占礦山開采生產成本的21.7%,其中資源性稅費占總成本的10.4%。其中,資源稅仍是企業所繳納稅費的最大頭,占比約為23.5%。
記者此前亦從一些地方財政部門了解到,鐵礦石將是下一個資源產品改革的對象,其思路也將和煤炭相同——先清費,后立稅。
爭奪定價新秩序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市場部主任王穎生此前曾表示,中國鐵礦石企業后期稅費減負潛力比較大,有的地方占到成本比例超過20%,減負到位將加大中國礦企競爭力。
目前,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三大礦山雖然受價格暴跌沖擊,但仍沒有減產計劃,反而都增加了2015年鐵礦石產出量。有分析人士看來,三大礦山旨在進一步占有市場,爭奪定價權。
長期以來,中國鐵礦石缺乏話語權。中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超過70%,但是上游鐵礦石資源高度壟斷在三大礦山手中,中國企業在鐵礦石價格談判中往往處于被動地位。但隨著鐵礦石價格暴跌,供需雙方市場亦發生逆轉——鐵礦石進入買方市場,中國鐵礦石定價權爭奪迎來新局。
作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供應國,澳大利亞因鐵礦石價格的持續下跌也受到較大影響。最新的消息顯示,澳大利亞財政部長JoeHockey計劃與中國官員就鐵礦石需求的問題進行磋商。
“中國對于鐵礦石定價權的探索一直在進行中。”大連商品交易所總經理李正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13年10月18日鐵礦石期貨上市以來,服務實體經濟和產業的效應正在顯現。在鐵礦石期貨上市之初,外界曾經對這一期貨品種有過很多的質疑,一些機構認為這只能是個指數,不能進行實物交割。但是從運行一年半的效果上看,非常成功。
李正強表示,自鐵礦石期貨上市后,影響和成交量也在逐步活躍,鐵礦石期貨持倉量已經占到全國的44%。而鐵礦石期貨必須對外開放、推向國際,后期大連商品交易所也將展開針對鐵礦石的國際業務,目前相關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到位。
在鐵礦石重回賣方市場的同時,隨著大連商品交易所、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等平臺的創新,中國能否真正拿下鐵礦石定價權,仍有待時間證明。(中國證券報)
- 上一篇:鐵礦石價格小漲無助改變國內鋼價弱勢格局 2015/4/20
- 下一篇:第四大鐵礦石生產商對中國市場仍抱有信心 201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