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能源結構發生新變化
電從空中走,效益大提升。上半年我省通過特高壓外送電量累計完成79.3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61%。這是一直致力于轉型發展的山西,由原來的煤炭外輸為主,轉向實施輸煤輸電并舉戰略、傾力打造國家綜合能源基地的一個縮影。
作為傳統能源大省,山西的優勢在煤炭,出路在轉型。近年來,我省努力構建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現代產業新體系,推動高碳資源低碳發展、黑色煤炭綠色發展,提高資源就地轉化率。通過健康發展煤、清潔發展電、煤電一體化、“氣化山西”和進軍新能源,積極建設多元、有機、聚合的國家綜合能源基地,為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綠色高效、安全可靠的能源支撐。
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我省去年煤炭產量9.6億噸,外輸6.2億噸;電力裝機容量近6000萬千瓦,外送電居全國第二位;煤層氣開采量達到80億立方米、利用量約50億立方米,分別占全國的50%、60%以上;同時還形成了多元化能源輸送方式,研發采用了大量先進適用的能源新技術。總體看,綜合能源基地建設已經初見成效。2014年,我省將在晉北、晉中、晉東三大煤炭基地,晉北、晉中、晉東南三大煤電基地,沁水、河東兩大煤層氣基地建設邁出新步伐。
建設國家綜合能源基地一定要解決好煤與電之間的關系。我省不遺余力地推動電力工業高效清潔發展、構建煤電和諧關系。全省主力火電企業2/3以上實現煤電聯營,一半以上與煤企簽訂電煤供應長協合同。目前,我省34戶主力火電企業中,產權一體式的煤電聯營企業已有22戶,建立長協合同的企業17戶,形成了“煤控電”“煤參電”“電參煤”“組建新公司”和“煤電互參”五種聯營模式。煤電關系由“背靠背”走向“肩并肩”,從“掰手腕”到“一家親”,山西輸煤輸電并舉戰略得以推進。
推進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也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隨著全省發電裝機規模不斷擴大,電源結構進一步優化,風電僅次于火電成為全省第二大電源。截至今年6月底,風電裝機規模已達381.65萬千瓦,風力發電36.8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11%。在發電量中,尤為引人注意的是,太陽能發電突破1億千瓦時,達1.3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45.91%。
今年,山西電力行業首次超過煤炭,成為利潤最大的行業,“一煤獨大”的能源格局正在轉變。
- 上一篇:我國鋼結構產業向綠色環保方向發展 2014/7/21
- 下一篇:煤價跌跌不休兩成發債主體償付“壓力山大” 201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