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鋼鐵去產能做法及對我國的借鑒作用
鋼鐵是應用最廣泛的結構材料和重要的功能材料,鋼鐵工業對一國工業發展乃至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回顧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發展歷程,其工業發展多數都是從鋼鐵等基礎產業開始興起的,也都經歷過鋼鐵“去產能”結構調整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這輪全球鋼鐵產能過剩調整中,中國已做出了重大貢獻,“十二五”期間累計淘汰煉鋼產能約0.9億噸,并專門為鋼鐵去產能出臺了國務院文件以及成體系的配套政策措施,“十三五”期間將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2016年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已成定局。
一、西歐去產能結構調整的做法
西歐是近代鋼鐵工業的發源地,在十九世紀曾經是世界鋼鐵生產的中心,兩次世界大戰對西歐鋼鐵工業破壞極大,二戰結束后,西歐各國均采取扶植鋼鐵工業加快發展的政策,并成立了歐洲煤鋼聯盟,即歐共體、歐盟的前身,在經歷1945~1960年代的恢復重建期,以及60年代~70年代中期的改建擴建期后,西歐鋼鐵工業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入了去產能調整期,在這輪調整期間歐共體及西歐各國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采取限制粗鋼產量的政策,規定各國、各企業最高總產量限額和歐共體成員國內大多數鋼材品種貿易量的最大限額。嚴格限產,赴企業監督檢查,生產超過限額的部分要實行罰款。
(2)實施限價政策,1977年,歐共體開始對鋼筋實施最低價格限制,之后又擴大到小型鋼材和寬幅熱軋帶鋼。
(3)通過自愿限制協議,限制歐共體各成員國對本國鋼鐵企業的資助行為,規定只能為減少產能的企業提供資助。
(4)1980年歐共體開始決定各國要削減產能,1981年到1986年,歐共體10國共削減了熱軋鋼材能力3000萬噸及相應的煉鋼煉鐵能力。伴隨著產能的削減,鋼鐵工業產生大量失業人員,據統計,從1980年到1986年,歐共體鋼鐵工業雇員從67萬減少到39.7萬人,下降了40%,政府對此給予了大規模補貼(其中一部分來自煤鋼共同體的基金),據當時的西德鋼鐵聯盟估計,歐共體十國在1980~1985年間對鋼鐵工業補貼了828億德國馬克(噸鋼產能補貼約2700馬克)。
(5)1990年代又開始了新一輪削減過剩產能,1993年提出重建計劃,主要內容是在1993~1995年削減1900萬~2600萬噸產能,通過德國、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四個國家的六個鋼鐵企業的合理化計劃,四國政府提供了約77億美元補助金,促使六個企業削減產能550萬噸(噸產能補貼約1400美元)。
(6)支持鋼鐵企業發展優勢品種,調整生產布局,關閉部分產能,突出重點,實施集中生產、專業化生產。支持鋼鐵企業兼并重組,在重組后關閉不具備競爭力的生產線,避免某個公司整體關閉。
如奧鋼聯的林茨廠原有三個煉鋼廠,改造一煉鋼為煉鋼博物館,二煉鋼設備(3個60噸轉爐)轉賣他國,集中力量開三煉鋼(原有2個145噸轉爐,再新建一個145噸轉爐),品種上重點發展汽車鋼板。再如當時的西德克虜伯公司,煉鋼能力從880萬噸下降到540萬噸,但生產效率、品種質量大幅提高,高合金鋼比重從21%提高到31%,普通鋼從22%下降到15%。
(7)鼓勵鋼鐵企業發展多種經營,在1975~1986年間,蒂森、賀西、曼內斯曼的鋼鐵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重分別從42%、48%和30%下降到36%、39%和16%。
(8)對關閉生產線的區域實施支持政策,提供資金、減免稅收等,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增強吸納鋼鐵企業失業員工的能力。
二、日本去產能結構調整的做法
日本是傳統的鋼鐵強國,在中國之前曾連續多年占據世界第一產鋼大國的位置,新日鐵住金、JFE等鋼鐵聯合企業和愛知、山陽、大同等特鋼企業具備極強的市場競爭力,在全球鋼鐵業享有盛譽。日本政府在鋼鐵去產能調整時期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推動、批準企業結成協調聯合體,按季度提出鋼鐵工業指導性產量,并監督落實,協調,必要時對部分品種的價格調整進行管控。協調鋼鐵出口,包括調整稅率,協調有關鋼鐵企業就某些鋼材品種(或某些目標市場)在價格、投放量等方面達成一致行動。
(2)根據市場變化,在必要情況下,對企業生產鋼材的品種進行臨時干預、調整,或對某些鋼材品種的貿易進行管控。
(3)調整廢鋼、電力等原料、能源價格,對進口廢鋼量進行貿易管理。
(4)控制鋼鐵工業新上項目和投資;針對鋼鐵等不景氣產業淘汰過剩裝備出臺“穩定特定不景氣行業的臨時措施法”。
(5)協調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企業減少或轉移設備能力予以資金支持,并支持加入協調聯合體的企業實施減產;在雇傭調整救濟金方面對企業加大優惠政策力度。
(6)依托中介組織,協調鋼鐵與下游行業制定修訂相關產品的標準和規范,構建鋼材質量保證制度,與工廠認證制度并行實施。
(7)結合壓縮過剩裝備,推進生產能力向大企業集中。
(8)對企業投資環保設備給予稅收優惠,并準許加速折舊;推動銀行對于鋼鐵工業前沿技術、基礎研究給予融資方面的大力支持,并對重大項目撥付政府補助金。
三、美國去產能結構調整的做法
美國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70年代的相當長時期內,一直是世界鋼鐵第一生產大國,受石油危機沖擊,20世紀70年代美國鋼鐵產業競爭力逐漸下滑,80年代開始大規模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
從1980年到1989年,美國粗鋼產能從15370萬噸壓縮到10510萬噸,與此同時產能利用率從66%提高到85%,從業人數由50萬人減少到21萬。政府在鋼鐵去產能調整時期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注重貿易保護,為本國鋼鐵工業調整創造好的環境。美國鋼鐵工業擁有強大的工會,美國政府為平穩推進產業調整、減少對就業的影響,往往通過調整稅收、采取限額、反傾銷訴訟等多種手段實施鋼材貿易保護。
(2)修訂稅務、折舊、金融政策,加快鋼鐵企業資金積累,提高鋼鐵企業融資能力,促進鋼鐵產業改造升級。如將鋼鐵設備折舊年限從12年縮短為5年,對鋼鐵企業實施減稅、免稅,并根據情況延長減免時間等。
(3)高度重視先進技術對產業結構調整、改造升級的支撐作用,綜合考慮市場、資源和產業基礎等情況,大力支持企業在工藝流程、技術裝備上瞄準領先水平,推動企業實施現代化改造,提高生產效率。
(4)支持資助企業、科技機構開展重大基礎研究、先進技術裝備應用和科研人員培訓等。
(5)不再在環保等方面對鋼鐵企業實施更為嚴格的標準、條例。
(6)1990年代末,美國再次調整鋼鐵工業結構,重點是推進兼并重組,使前三大鋼鐵公司占全國總量的60%。
四、國際“去產能”做法的借鑒作用
中國鋼鐵發展有自身的特點,不能機械地照搬國外的所謂經驗。對比來看,有很多國外去產能的做法,我們實際上已經進行中國化運用了,而且做得更好,更有大國責任,比如中國并沒有像有些國家那樣在去產能調整時期一味采用貿易保護措施。
具體而言,可借鑒或者中國鋼鐵去產能應進一步加強的措施有:一是在保障做好人員安置的前提下,研究給予主動退出的產能(違法違規、落后產能除外)以補償的政策;二是引導各地科學去產能,做好本地去產能、促轉型的鋼鐵產業調整升級方案,以在去產能過程中提高競爭力;三是加大扶優扶強力度,積極發揮鋼鐵企業競爭力評級等作用,引導金融、產業政策方向,支持優強企業發展,促進兼并重組;四是對鋼鐵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實施節能環保技術改造加大財稅、融資支持力度。
來源:21世界經濟報道
- 上一篇:沒有啦
- 下一篇:控股股東接盤 山東鋼鐵剝離內陸資產加大沿海布局 201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