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鋼鐵過剩產能 杭蕭“鋼結構”在行動
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經歷了2016和2017連續兩年的化解鋼鐵行業過剩產能攻堅戰后,截止2017年底,全國已經完成鋼鐵去產能1.2億噸左右,產能過剩狀況已有所緩解。但化解鋼鐵過剩產能僅靠“去”似乎還遠遠不夠,如何能大幅度提高中國鋼鐵產能利用率將過剩產能的“用”發揮到極致,同樣成為擺在鋼鐵行業及其下游行業重要課題。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18年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通知》及《2018年鋼鐵化解過剩產能工作要點》,兩份文件不約而同的指出“要加快鋼結構推廣應用,提高鋼結構應用比例和用鋼水平”。化解鋼鐵產能過剩,大力推進建筑工業化趨勢,推廣鋼結構綠色建筑,充分發掘鋼結構建筑行業“用”鋼能力似乎已經勢在必行。
加快“用”產能 鋼結構發展空間巨大
業內專家指出,長期以來,我國建筑業一直是高資源消耗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建筑業的轉型升級,必然帶來行業生產方式的大變革。鋼結構行業是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新興產業,是消耗鋼材主要的產業之一。同時,鋼結構的應用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方式,鋼結構建筑占比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因此,鋼結構是建筑工業化的重要形式和發展方向,這一選擇將有利于化解鋼材產能過剩,促進傳統建筑業產業升級。
據了解,目前我國建筑領域鋼結構用鋼量僅占我國粗鋼產量的5%~6%,遠低于發達國家20%~30%的水平,且在量大面廣的住宅建筑和中小跨度橋梁中,鋼結構所占比例更不到1%,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在我國發展鋼結構的空間巨大。也正是基于此,近年來國家及地方政府出臺了多項利好政策,以支持裝配式建筑行業在中國快速發展。鋼結構因其天然具有裝配式屬性,且具有較多優勢,目前在裝配式建筑領域已成為先行者。
深耕鋼結構30年 杭蕭迎發展最佳機遇
作為國內較早從事鋼結構綠色建筑研發和生產的企業,杭蕭鋼構通過走“產研結合”的道路,突破了傳統建筑行業的難題,為裝配式建筑“工業化、機械化、可回收”賦予了更科學的內涵。深耕鋼結構建筑領域30余年,杭蕭鋼構在鋼結構住宅領域的技術體系目前已達國際水平。杭蕭鋼構新一代“鋼管混凝土束組合結構成套技術”具有模數化設計、標準化制造、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和定制化開發,能很好地結合現有住宅體系的各種優點,既具有剪力墻結構中墻體隨建筑功能要求布置靈活的長處,又充分發揮鋼結構制作工業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的特點,滿足建筑產業現代化和新型建筑工業化的要求,對現有住宅體系有革命性的突破,將綠色、抗震、節能集于一身,具有明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作為一家大型上市企業,杭蕭鋼構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了更好的將杭蕭鋼結構領先技術推向全國,化解鋼鐵過剩產能,實現鋼結構建筑在全國范圍內遍地開花,杭蕭率先在行業內采用輕資產擴張模式,與全國范圍內的多家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分享杭蕭鋼構最新、最好的鋼結構研發技術,建立鋼結構產業基地。截至目前,杭蕭鋼構已與國內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0余家行業內實力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建造鋼結構產業基地。在這些合作企業中,有世界500強企業山東能源集團、中國500強企業西部礦業集團、房地產10強融創中國等。
“響應國家號召,貫徹落實化解鋼鐵產能過剩,是杭蕭鋼構需要履行的責任和義務”,杭蕭鋼構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不僅如此,未來杭蕭還將不斷深化改革創新現有鋼結構技術體系,大力推廣裝配式鋼結構住宅,“藏鋼于民”,在化解鋼鐵產能過剩的同時,為老百姓帶來更安全、更綠色、更舒適的“鋼結構之家”。
來源:網絡
- 上一篇:煤炭結構性保供戰再次打響 2018/5/15
- 下一篇:鋼鐵庫存下降需求復蘇,鋼鐵股后期值得跟蹤 2018/5/15